水是生命之源。对地处洞庭腹地、素有“洞庭粮仓”美誉的南县而言,水更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过去,南县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源,如今洞庭湖枯水期提前,“四口”河系断流时间延长,区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全县居民的饮水安全面临挑战。
为解决这一问题,南县县委、县政府抢抓政策机遇,按照建设大水源、布局大水厂、联通大管网的工作思路,分期推进全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2023年5月,第一期“西线引水”工程建成通水,惠及县城及周边群众16万余人;2024年3月,第二期工程全面启动,预计今年年底前完工通水,乡镇居民可喝上优质饮用水。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南县统筹部署,全力打造民心工程。县委书记、县长挂帅成立指挥机构,坚持现场踏勘、座谈讨论、小结点评,组织技术会商、现场办公,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制定《南县“西线引水”工程挂图作战实施方案》,将任务精确到天,倒排工期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在资金保障方面,南县积极争取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和地方专项债券支持,实行财政统筹投入,优化施工方案压缩成本。在设计环节,多次前往外地学习经验,结合实际选择材料设备和施工工艺,完善顶层设计;精选设计公司、代理公司,编制科学合理的招标方案,严格执行招投标管理制度。沿线个乡镇积极完成征拆补偿和安置工作,赢得周边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以前烧的茶表面会呈黄色,现在烧的茶清亮清亮的。”4月16日,南县南洲镇宝塔湖社区居民陈芳举起她的银色水壶,称赞里面新烧的茶水清澈见底,壶壁光亮没有污垢,喜欢喝茶的她十分放心。
2023年5月,第一期“西线引水”工程建成通水,让县城居民实现了告别地下水、饮上长江水的愿望。这个项目的建成,破解了城乡饮水安全困局,大幅提升了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有效解决了原水超标、水源地保护困难等问题。该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调度,及时解决重大问题、构建责任体系、保障资金需求,实现了县城及周边地区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的目标,促进了城乡要素平等、共同繁荣、融合发展。此外,南县将树枝状供水系统优化为环状供水系统,提升了供水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降低了运营成本和漏损率,提高了水质在线监测等智慧化程度,为全县城乡供水实现制供一体、优化供水布局提供了宝贵经验。“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南县城乡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新民表示,工程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难题,更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受益群众会越来越多。
4月18日,在南县振兴水厂,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期振兴水厂改扩建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数台大型挖掘机挥舞长臂挖掘淤泥,运土车来回穿梭,将挖出的淤土迅速运往指定地点进行妥善处理。截至目前,振兴水厂改扩建工程已完成桩基施工,计划今年年底前建成投产,日供地表水能力可提升至4万立方米。
来到南县第三水厂,日供地表水能力达8万吨的新型净水厂正24小时不间断向城市管网供应远高于国家标准的优质自来水。从松虎洪道引进原水开始,到加药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用户供水,每个环节的水质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时发送至智慧水务综合监管平台,并根据监测数据形成多维度数据分析,指导水厂工作人员开展日常管理、故障处理等工作,确保水质安全和供水稳定。“通过南县智慧水务综合监管平台,可以实时了解出厂水的浑浊度、pH值、余氯和供水水压等情况,将优质饮用水送到千家万户。”南县城乡水务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汤吉祥介绍,水泵、阀门、传感器等水厂内的各类设备连接成了一个庞大的智能网络,能够实时掌握流量、压力、能耗、水位等信息,通过净水生产全流程自动化、设备运维数字化、安全管控一体化,实现水厂管理的安全、节约、优质、高效。